|
|
金紫薇:加快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 |
发布时间:4/8/2024 浏览次数:3913 |
金紫薇:加快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
时间:2024-3-8 1 来源:《中国教育报》
分享至:
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话题受到关注。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举措。特别是在教育强国新征程、人口变化新形势、人工智能新样态下,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,需要系统创新谋划。
优化协同育人机制的顶层设计。从宏观层面上看,推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国家行动计划,建立“上下联动”的多级管理体系,明确各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工作职责,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的作用。从中观层面上看,研制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工作标准和行动指南,如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标准,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等,推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标准化、规范化发展。从微观层面上看,推动校家社共育咨询室的运行,通过“把脉问诊、专业指导、跟踪回访”的咨询机制,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的“微循环”。
形成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协同育人共识。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、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。教育更加注重从育分向育人转变,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、素养本位转变。因此,面向未来,要回归教育本源,改变“成才优于成人”的家庭教育观、“成绩重于成长”的学校教育观、“成就决定成败”的社会教育观。学校、家庭、社会要树立长线育人思维和多元育人思维,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差异发展问题,让孩子在不同的人生赛道上各美其美。
厘清协同育人的功能定位与责权边界。各地应明确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、以家庭教育为基点、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“三位一体”育人体系。对学校教育而言,要积极探索创办家长学校、完善“服务+”课程体系等,针对孩子成长阶段和规律,为家长“划重点”并提供具体解决方案。对家庭教育而言,要探索家长“持证上岗”,系统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。对社会教育而言,通过建立“家庭教育公益指导服务中心”“亲子共成长实践基地”,搭建孩子自由探索、家长学习交流、教师实践成长、学校服务延伸和育人资源交换传递的多维空间。
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协同育人赋能增效。一是加快建设集“课程、咨询、测评、家校沟通和数据管理”五大功能于一体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数字化平台,并以此为依托,探索形成教师备课、家长学习、答疑释疑、专业帮扶的“自助模式”。二是依托先进的大语言模型技术、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家庭教育实践经验,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AI伙伴,随时随地为家长、教师等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。三是增加校家社优质教育资源新供给,与博物馆、图书馆、音乐馆等携手,借助AR、VR技术扩宽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数字化学习场域。
(原载《中国教育报》2024年03月07日第2版,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)
|
|
|